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人的尊嚴


人要活得有尊嚴,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若問要怎樣才算活得有尊嚴?恐怕十人有十一個答案.究竟何謂人的尊嚴?尊嚴的定義是什麼?又是從何而來?

要解答這個問題,不能停留在問 "人是什麼?"  而是要追問 "我們是誰?" 在不同的文化傳統裡,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的?人既然是活在特定歷史時空中的生物,換言之,人是歷史性的存在,就必然會有所謂認同的問題.要釐清這些疑問是個浩大工程.但人異於禽獸者幾希,若不能説清楚人和禽獸的差異究竟是什麼的話,那如何談人的尊嚴!


羅馬演說家西塞羅 (M. T. Cicero) 就將尊嚴 (dignity) 視為區別人類和動物之關鍵所在.但人的尊嚴是源起於內在的自覺,或是外在社會政治地位的展現?藉著探討尊嚴是固有的或外爍的,才能觸及到它的本質和價值.





何謂人的尊嚴? (二)
2009/04/08 20:02

神明自己坐在永恆的光中,
把惡魔放進地窖;

而人呢?——
是一明一暗的相交
                                                          — —歌德


在基督教傳統裡,人類是帶有原罪的存有.由此一觀點所衍生出的結論就是,人類的救贖者與人類本身並無共同的本體基礎.個人為了尋找人類存在的意義,必須先在己身之外認定拯救的來源.在尼采喊出上帝已死之前,也就是原始的聯繫尚在之前,人是靠著信仰而得救.但經過自由主義和科學洗禮的現代人,如何滿足於因信得救的教條裡?!

在此,我們只好用存在主義的眼光來觀看人.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說,大多數的人根本沒有活著,他們只是存在而已.大部分的人並沒有真正的個性,換言之,沒有可以喪失的自我.在內心底層從未渴望實現自我的主體性.因此,人生在世的日常過程就是 "沉淪".沉淪的核心在於放棄自己本身.我們在世的方式經常是由 "他人" 來決定我們日常生活的方式.這個 "他人" ,海德格名之為 " 常人"."常人" 不是這個人,不是那個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也不是一切人的總和,而是個中性的東西.當我們評論一個人的行為異於常人,為何往往具有貶義?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可見異於常人是需要多大的勇氣!

心理分析家Erich Fromm 在«逃避自由»一書中,闡述人由於失去與自然、家庭、種族和宗教的聯繫,而越來越感到孤立.若說現代人因為自由主義理想的出現,而自認是自由的.Fromm這部著作的中心論點卻是,由於我們感到空虛軟弱和絕望,我們正想盡辦法逃避自由. Fromm積極地為現代人尋找出路,他的倫理觀蘊涵兩個基本前提:一是,社會本身是不健全的,因此不足以成為個人的道德仲裁者;二是,某種超社會,超歷史的全人類共同的普遍價值標準,即人性(人道),才有資格成為一切個人的最高道德準則.問題是從基督教傳統觀點裡如何得出這種超社會,超歷史的全人類共同的普遍價值標準?

假設將人從充滿負面的情境拯救出來的力量,在於他的主體性所擁有的自知之明以及對於自我的主宰能力,那麼從基督教傳統的原罪觀點裡是無法找到這股力量的.以下再從中國傳統的人性觀探究看看.

在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國傳統裡,對人類處境的圖像可由 "命" 這個概念來理解.儒家顯然認為人在許多方面受到外在條件的限制與決定,這就是人的客體性.做為一個客體,人類面臨不可避免的死亡,忍受存在被歷史背景決定,忍受存在的短促,忍受情緒與非理性的重擔.也終生面對焦慮、懷疑、恐懼和衝突的侵逼.這些人類特質與人類存在中的負面因素,可看做是人的客體性的特徵.但儒家在承認人類存在中的負面因素的同時,也肯定了其中正面的因素--自制、自律和修己能力的主體.也因此儒家看重修養的功夫.

在儒家道德的辯證發展中,強調心的自主性,為人類的道德生命和道德意識提供了一個自我實現的模型.我不否認儒家道德觀是個具有本體證明的自足系統,只是它對人類處境的預設過於樂觀.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這個自我實現的模型最後卻導致所謂以理殺人的反智傳統.

至於尊者之所以拿“理”來作為宰制的工具,也就是說,理何以會異化成為統治者的工具?這當然不能簡單地歸諸理學家過度強調“存天理、去人欲”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家道德觀雖強調心的自主性,卻終究逃不過落實過程中的陷阱!


 


何謂人的尊嚴? (三)
2009/04/17 19:25

生命就是要做一個人,不要跟隨我; 只是建立你自己!只是成為你自己!                                                                                    
                                                                     —— 尼采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 莊子天下篇



根據西方哲學觀點,人的精神特性使人有特殊的尊嚴,並使位格 (person) 變成不可侵犯.人以位格 (即精神性的個體) 的形成出現於可見世界,他有個別的姓名,一切陳述均以他為主體,一切特性均以他為擁有者.例如我們說莊子是人,是文化批判者,是個絕頂有智慧的人等等.但從思想史角度來看,西方的人性論五百多年來始終在悲觀和樂觀之間擺盪不已.傳統基督教觀點雖然極為推崇人廣大無邊的能力,但整體上對人性是悲觀的.文藝復興之後,此一悲觀論調並未瓦解,只是漸漸從人類的知識,科學,文化或歷史的角度來解釋人,而非從宗教或形而上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這也就是新的人類學.

文藝復興時期所出現的人文主義 (humanism) 代表了「人」的概念逐漸從基督教觀點走出來."人的尊嚴"也因此而達到巔峰,同時此一概念的特殊意涵也於焉產生.雖然作為一個觀念,它經常是模糊的,而且錯綜複雜.但大體上,拉丁文 dignitas 這個修辭和政治術語,指的是在政治上或社會上擁有崇高地位,或者是隨之而來的道德特質.

相較於西方傳統中人的概念,中國哲學家對人的瞭解除了少數例外,大多數都表現出對人的尊重,以及致力於提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例如尚書.泰誓上:惟人萬物之靈;列子.天瑞篇:天生萬物,惟人為貴;周敦颐,太極圖說: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禮記.冠義篇: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呂坤、呻吟語、外篇、聖賢:聖賢學問,只是人定勝天.

儘管東西方哲學家一直從不同的角度來肯定人的尊嚴,但不可否認地,所謂人本和人文主義在本質上只是反映出一種強烈的自戀 (narcisism) 傾向.如果說人的尊嚴是源於自我陶醉,那麼尊嚴的本質是什麼?是由外在條件所堆砌成的幻影嗎?

我們不妨看看中文辭典裡如何解釋尊嚴:
(一) 荀子.致士: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漢書.成帝紀贊:臨朝淵嘿,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者矣.
—— 這指的是態度容貌莊重而不可侵犯.
(二) 大載禮記.子張問入官:故上者尊嚴而絕,百姓卑賤而神.
     後漢書.爰延傳:上下褻黷,有虧尊嚴.
—— 這指的是尊貴而威嚴.

很顯然地,這裡所舉的例子完全看不出尊嚴可以和身份地位脫鉤.因此,人的尊嚴到目前為止只是向大自然,向神,向其他生物挑戰的字眼,本身其實是個毫無實質內容的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付煩惱與困惑的捷徑一一使問題消失

    觀念史家Isaiah Berlin  在〈二十世紀的政治理念 〉一文中,談及人類掩蓋問題本質的企圖,雖然自古皆有;但 二十世紀在使用人為方法消除懷疑並貶抑令人不安的問題時,和過去有兩大差別。 第一,比起虛偽地自稱解決問題的反動派和浪漫主義者, 二十世紀人類則傾向犬儒和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