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背負著巨石的Sisyphus如何感受「荒謬之愉悅」(Sisyphus happy)?


背負著巨石的Sisyphus如何感受「荒謬之愉悅」(Sisyphus happy)? 卡繆在 Le Mythe de Sisyphe(The Myth of Sisyphus )一書裡,創造出「荒謬之愉悅」(Sisyphus happy)一詞。並且在書末說,"We must imagine Sisyphus happy」。

 Sisyphus 如何從千篇一律、毫無希望的情境中感受到愉悅? 身處喪失絕對價值和道德感的後現代,浸淫在主觀的價值理論下的人類,除了追逐利潤和物質享受,究竟還有甚麼值得奮力一搏的理想?! 在此,我們不妨藉著認真思考舒適(Comfort)與快樂(Happiness)的差別;然後,再回頭看背負著巨石的Sisyphus如何感受Sisyphus happy? 

法國年鑑史學家布勞岱(F. Braudel)曾說:「對于我們史學家而言,一個結構當然是一種構造,一種架構,但更是一種現實。......有些長期存在的結構成為無數世代的穩定因素:它們擋住歷史洪流的去路,阻礙着同時也支配着歷史的流動速度。其他有些結構則很快就消失了。但所有的結構都既是支撑物又是障礙物。障礙物表現為一系列的限制。試想一下打破特定的地理環境,突破特定的生理現實,打破特定的生産力限制,甚至突破特殊精神的局限的困難吧。心態環境同樣也是長時段的桎梏」(Écrits sur l'histoire, par Fernand Braudel, Paris:Flammarion, 1969, pp.50-51)。心態史家 P. Aries 也說:「心態有其內在的動力,那是一種群體的無意識」(l'inconscient collectif)。 

 沒錯,所有的結構既是支撑物又是障礙物,因此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遂充滿了改革與革命。 誠如齊美爾(G. Simmel)所說,「文化的內容雖然源於人類為了自身的目的而創造的,但最後卻經由文化本身的內在邏輯,在歷程需要客觀形式的情況下,與原始的目的漸行漸遠」 (參見《文化哲學》頁245-77)。此時便會出現雜音,當不滿的聲音臻至一定的高度就會產生所謂的革命。 但革命的效果通常侷限於破壞外在結構,諸如政治和社會經濟制度。至於心態環境的改變則困難多了。就如Terry Eagleton所指出的,「事實已證明,剷平一座山會遠比改變父權體制的價值來得容易.與說服沙文主義者放棄他們的偏見相比,複製一隻羊根本就像是扮家家酒.要移除人們心中的文化信念(尤其是那些和認同的不安密切相關的基要主義式信念),會遠比剷除森林還困難」(參見《理論之後》,頁50)。 

走筆至此,Sisyphus所背負的巨石終於露出原形。那就是文化賴以維持的「結構」。它在日常生活裡很容易被忽視。就像走馬燈的輪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自轉自地。人們感受到的只是生活歷程裡眼花撩亂的、五光十色的表象。 但為什麼結構乃是必要之惡?

且以文明橋樑自詡的現代化日本為例來找尋答案。它的文化結構一直是多重的、混合的。近代明治維新更是將西方的解放、東方的保守混成了一杯臭不可聞的雞尾酒。 日本社會長期充斥著光怪陸離的色情小說、漫畫、影片以及霸凌的花招、刺激的電玩,不一而足。說穿了,就是沒有自身文化底蘊作為支撐,一味以文明橋梁自居的後果。到頭來物極必反,2015年少子化白皮書公布,日本媒體以醒目標題點出,日本的年輕人已從「草食性」進化成「絕食性」。 最近更進一步給予這種追求個人至上者一個新的名詞一一佛系。有人認為這是社會原子化(social atomization)的結果,但文化深層結構崩解恐怕才是主因。 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旦崩潰,人們的生活就像卸下巨石的Sisyphus無所事事且沒有方向。那些躲進虛擬世界自得其樂者難道以為日子真的可以這樣輕鬆過? 

背負著巨石的Sisyphus如何感受Sisyphus happy?想想過去的女人如何心甘情願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大概可以窺知一二。喜歡高談自由、主體意識的現代人瞧不起傳統美德,但又無力建構新的家庭倫理。於是憂鬱症、躁鬱症一堆和家庭解構相關的心理疾病紛紛出籠。回頭想想如何感受「荒謬之愉悅」,不要只知道追求舒適而已。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美國用制裁行動證明Francesca Albanese所言屬實

 

亚尼斯·瓦鲁法基斯:我们联名声援这位遭美国制裁的联合国特别报告员!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利益一直都是殖民利益集团及其种族灭亡行径的关键驱动力和推动因素。自殖民主义诞生之日起,企业便与之密不可分;在过去,企业在针对原住民及其土地的暴力、剥削和最终掠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统治模式被称作种族殖民资本主义。以色列对巴基斯坦的殖民,同样遵循了这一模式。

近日,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尼斯发布的关于自1967年以来被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上的人权状况的报告,将帮助我们理解以色列的种族隔离政策下的政治经济,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清洗以及如今以方实施的种族灭绝。我们认为,这份报告应得到广泛且自由的研究与讨论。

鉴于美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一封充满敌意且颇具威慑性的信件,要求解雇阿尔巴尼斯女士,并撤销她的这份出色的报告,我们觉得有必要表达我们对阿尔巴尼斯女士的强烈支持,并敦促联合国驳回美国和以色列政府的无理要求。

美国、以色列遵循着否认种族灭绝的老路,恐吓那些挑战殖民权力和反对驱逐原住民等一系列强权行径的国家;大多数欧洲政府因过于胆怯,而不敢表态;他们要求国际社会对正在进行的种族灭绝视而不见,尤其是对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维持种族隔离政策以及随后的种族灭绝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熟若无睹。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认为有责任强调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尼斯报告中明确揭露的三个关键发现。

首先,领土占领和种族灭绝对于财团企业来说十分有利可图。这不仅包含了常规的军火和国防的财团企业(如F35战机的主要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色列本国的军火制造商ELBIT公司,以及帕兰提尔Palantir,这家公司的算法很可能在加沙的目标选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还包括家喻户晓的品牌(例如卡特彼勒、法国巴黎银行、巴克莱银行、安联保险、雪佛龙、英国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A.P.穆勒-马士基集团)。

在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以色列国防预算翻了一番;大量的“投资”,通过一个由数千家以色列公司与美国、欧洲、韩国、甚至一家巴西跨国企业巨头相勾结组成的国际利益网络,涌入以色列的战争机器。这也解释了在需求、生产和消费者信心全面下滑的情况下,以色列股票为何还能逆势上涨161%。

民众对谷歌将技术应用于军事表示不满

阿尔巴尼斯女士的报告中第二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发现是,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已成为科技巨头的理想实验室和试验场——而从占领升级到种族灭绝的过程,更强化了这一功能。

例如,没有任何国家像以色列那样,向IBM公司开放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生物测量数据。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微软、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与帕兰提尔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云服务业务。人脸识别软件、目标筛选算法和自动化打击系统正在进行实时测试,操作完全随心所欲,所受的伦理约束甚至比在实验室小白鼠身上进行的试验还要少。科技巨头们简直求之不得!

第三项关键发现是,美欧顶尖高校在财政上离不开维持以色列种族隔离与永久占领及冲突的政治经济模式。如果停止支持以色列的种族灭绝行为,众多美国和欧盟顶尖学府将面临严重的财政困境。

阿尔巴尼斯女士的报告揭露了西方顶尖学府与研究机构(包括慕尼黑工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爱丁堡大学等)的这种不光彩的依附关系,这一贡献值得高度肯定。欧洲和美国的人民有权利知晓,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某些学术研究机构实际上在财政上依赖于协助以色列延续其占领与种族灭绝的政治经济模式。

过不了几年,几乎人人都会宣称自己曾反对这场种族灭绝。但正是此刻更需要良知未泯的人士挺身而出。这位联合国特别报告员正遭受美国和以色列政府的疯狂攻讦,只因她近期发布的报告,以无可辩驳的实证,彻底揭露了以色列占领区政治经济结构之下暗藏的种族灭绝真相。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今天与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尼斯站在一起。

联名经济学家:

亚尼斯·瓦鲁法基斯(希腊前财政部长,经济学家)

托马斯·皮凯蒂(法国经济学家,《21世纪资本论》作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黎裔美籍学者,《黑天鹅》作者)

迈克尔·赫德森(美国经济学家,金融分析专家)

盖伊·斯坦丁(英国经济学家,“基本收入”理论倡导者)

贾亚蒂·戈什(印度经济学家,发展问题专家)

朱塞佩·马斯特鲁佐(意大利学者,社会活动家)

乔莫·夸梅·孙达拉姆(马来西亚经济学家,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

罗伯特·H·韦德(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发展研究专家)

克里斯托弗·克拉默(英国发展经济学家)

尼迪·斯里尼瓦斯(印度管理学者,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


評價文化優劣的基準何在?

近日細觀《觀察者 》連續刊出的數篇文章,可謂概括出儒家思想在現今中國社會的風評。 儒家思想为中国近代落后背了黑锅   东方大国没有创造力是不是因为独尊儒术? 儒之大者:儒家究竟要做什么 上列首篇文章引戰,道出一個關鍵性問題: 儒家阻碍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这些观点真的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