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日本在二戰的腳色為何需要不斷地轉換?!


目前為了拉攏日本對付中國,西方正極力地漂白日本二戰的罪行。但誠如下文標題所言:千年易過,日本的罪孽難消!

于滨:“千年易过,日本的罪孽难消”

日本成为二战的元凶,与西方的姑息、赞许、利用乃至纵容密不可分。1868年日本“脱亚入欧”后非凡的现代化转型,尤其是日军的效率与纪律(日本陆军学习普鲁士,海军学习英国),深受西方钦佩,被视作非白人世界唯一成功实现现代化的范例,也迎合、满足了西方/白人中心主义的自迷自恋情结。......

而这曾使西方震撼和赞叹的、比西方列强更为强悍的“荣誉白人”,如今又摇身一变,成为可怜的、温顺的、和平的象征和载体。然而,这个永远在战与和、美与丑、“正常”与“不正常”、在向死而生和为生而死之间进行零和式抉择的日本所欠缺的,恰恰是它极力模仿而又不得入门的东方大国的中庸之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我约束的道德根基。......

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反依附的挫敗一一從農奴到社畜

 

......貨幣所有者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工人。這里所說的自由,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卷一


近代文明的兩大政經體制一一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一一皆是反封建行動的產物。然而,反封建(即現代化)的過程中,共產中國和資本西方到了21世紀的今天已經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的關鍵拐點為何?

大略來說,歐美在現代化道路上已出現重返封建的跡象。而共產中國則在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化過程中摸索出專屬於中國的現代化。如今更是邁入文化方面的第二次結合一一馬克思與中華文化的結合。 

這個結合之所以值得關注,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結合的成功與否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命運。更何況放眼今日之域中有哪個文明可以與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一較長短?!

原因之二,無論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皆緣起於西方,中國現代化之路若要真正具有中國特色就得另闢蹊徑,而且勢必得與近代西方文明發展的主軸--工業革命--進行一場辯證。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面對兩大課題:其一,中國的現代化如何避免工業革命的無節制開發所帶來的生態危機?其二,工業革命對人類穩定生活的摧毀是全面性的,尤其是面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當下,要如何因應?

首先從史坦丁(Guy Standing)所定義的「不穩定無產階級」(precariat)說起。「不穩定無產階級」俗稱的社畜(Corporate slave)境遇類似。21世紀民主社會的社畜和封建時代的農奴最大的差異是,社畜擁有自由,但卻幾乎自由的一無所有。

史坦丁論證了「不穩定無產階級」增加的原因來自全球化;但資本主義所催生的市場社會(market society)本就讓人類的需求完全屈從於市場。全球化只不過讓資本主義注定帶來的悲劇,加速且全面地覆蓋在地球的每個角落。

中國改革開放後經常出現的口號一一維穩,正好印證了走向西方現代化道路不可避免的現象一一治亂周期嚴重縮短了。中國社會特有的超穩定結構崩解了。眾所周知,維持中國超穩定結構的物質基礎是農業社會,精神基礎是儒家思想。共產中國曾將主張宗法秩序和德治的儒家打成封建遺毒。

如今為了第二次結合又改了說法。參見以下文章:

簡言之,中華民族的政統都是大一統,但新舊道統的性質有別,如果說舊道統是貴族道統,那麼新道統是人民道統。舊道統又被稱為儒家或者儒教,新道統可以稱為華家或者華教。

本文轉自《論人類宗教情感》,作者柯華慶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華學新文明論提出者

原文網址: 「人類教」視角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新道統建構 | 

這儒家思想好不容易擺脫封建遺毒的臭名,卻仍舊和封建貴族掛在一起。


另外,柯華慶建議:

用「人民民主法治」來替代「人民民主專政」,提出社會主義國家理論——社會主義契約論,認為中國社會主義有希望超越西方資本主義,主張中國知識界需要發起一場守正創新運動。

原文網址: 中共百年.對談|政法學者柯華慶倡建立「社會主義契約論」 

關於法治,不妨再參考另一篇文章。


在〈左玮“普法教育先于道德教育,不见得是好事”〉一文中,作者具體描述道德滑坡的嚴重性以及有法無德的弊端:

01 “努力学法、知法犯法”

在安徽某地,警方破获了一个平均年龄仅15岁的“古惑仔”式犯罪团伙据点,一本被收缴的笔记本内容令办案民警们倒吸一口凉气。上面抄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关键内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相比其他笔记,这一段字迹格外工整,似乎被抄写者奉为“金科律令”。 
该团伙成员供述,他们反复研读此条,规避上述八种重罪,或刻意将暴力行为控制在“轻伤二级”以下。团伙头目甚至总结出了兵法:“14岁和16岁是个坎,过了坎,要么只干‘小活’,要么退到幕后当‘导师’,就不会进局子了(指行政拘留或刑事拘留)。” ......

 02 当德行教育失守

犯罪低龄化现象的背后,道德教育在根基上的缺失是无可回避的深层病灶。

由此可見,進行二次結合的菁英依然忽視西方法治的侷限性。孟子所主張的德法並治並未得到重新審視的機會。

記得好萊塢女星曾經站在伊拉克千瘡百孔的戰爭廢墟上說:「這裡的民眾雖然失去了一切,變得一無所有,但他們擁有了自由!」這是典型的現代思維:自由先於一切。根據尼采的看法,道德乃屬於前歷史的。並且把道德視為必然性領域之子,在自由的國度裡沒有它的位置。但Leo Strauss 所倡議的「美德優先於自由」與自由主義主張的「自由優先於美德」依舊是現代心靈不可迴避的課題。

尤其是,自由的一無所有的「不穩定無產階級」社畜正持續增加中,這難道不是無道德的現代社會所促生的?!



 

 

評價文化優劣的基準何在?

近日細觀《觀察者 》連續刊出的數篇文章,可謂概括出儒家思想在現今中國社會的風評。 儒家思想为中国近代落后背了黑锅   东方大国没有创造力是不是因为独尊儒术? 儒之大者:儒家究竟要做什么 上列首篇文章引戰,道出一個關鍵性問題: 儒家阻碍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这些观点真的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