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1 19:09
將莊子與尼采放在一起做比較,最易犯的錯誤有二:一是方法上的,即所謂功能性的類比謬誤;二是價值上的,也就是說比較者個人的價值觀主導了比較的角度.就以陳鼓應先生的〈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一文來說,他認為「尼采在面對世界和人生改造時積極而昂揚的態度,悲切中懷著奮鬥不懈的心情,則比莊子採取的因應和內縮的態度要可取.」這樣充滿價值判斷的言論,除了凸顯出作者的主觀好惡之外毫無哲學思考的意義.
至於類比謬誤較為明顯的例子則是分析兩者的孤獨感,陳鼓應在同一篇文章中寫道:「莊子和尼采一樣,對於社群有很大的距離感,.......莊子,雖有孤傲感,卻沒有尼采那種孤獨感.」他的證據是什麼呢?因為《莊子·天下篇》裡描述的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他認為這足以說明莊子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這顯然與他批評莊子內縮的人生觀是矛盾的.為了彰顯出兩者的異同,而把不適合比較的部分硬要進行比較是不智的.
進一步來說,設若將兩者擺在思想史的脈絡裡,應該較能理解他們在現代文化裡的意涵。莊子與尼采皆是對身處社會巨變的當口有敏銳感覺者。他們的言論之所以值得再三咀嚼,是因為其中蘊涵跨時代的智慧。任意用管中闚天的態度看待,實屬愚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