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阿基里斯的埋怨



阿基里斯的埋怨

2009/02/28 11:00

荷馬史詩裡阿基里斯 (Achilles) 的靈魂向奧迪賽抱怨道:"別故作輕鬆地和我談論死亡,我寧為塵世的奴隸,也不願成為冥府之王" (Odyssey II, 486).這千古之嘆道盡了人類對死亡的憎恨.死亡向我們顯示出生命的無可掌握,同時也顯現出試圖掌握他人生命乃是虛幻的.

死亡,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也是親密的. 西元前六世紀希臘哲人  Heraclitus 曾有句弔詭的名言:"生在於死,死在於生" .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句話並非無意義的詭論.因為現今科學已証明生命本身的確是一個不停死亡和更新的過程.人體組織只有靠不斷地做功才能生存,而在做功的同時細胞分子會逐漸衰敗.而且不僅細胞分子會衰竭,就連細胞本身也會死亡.死亡事實上是從未停止地進行著,在我們活著的過程中,細胞會經歷數次幾乎全然的更換.而由於不斷更新卻也導致人逐漸老化,更新的過程也越發不順暢.此時,死亡就像朋友般,提醒人類的生物性和有限性.

儘管如此,我們是否還可以再追問為何人皆非死不可?  在艾斯培克特(Alain Aspect) 的實驗中,顯示出有粒子能夠以無限的速度傳送.換句話說,在宇宙中似乎有些東西是可以不受時空約束的.新一代的形上學家也想從神秘主義中,尤其是佛教,找到空無 (void) 的經驗:空即一切,一切即空.但無論如何,這仍然無法否定我們的確是生活在特定時空之中的事實.人若可長生不死,那空間的問題將如何解決?

無論是莎士比亞的 "to be or not to be",或是紀蔚然的 "喘氣,還是翹去",生死的問題在藝術家手中處理起來倒是幽默多了.正如紀蔚然在 "好久不見" 一劇中,藉 "導演" 之口說出的一段臺詞:我想通了,世界上所有的劇本都只在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存在的問題.的確,沒有什麼會比我們必然會死的命運,更能生動地闡釋我們自身存在的毫無理由,毫無必要;但如果我們永遠是在死亡的面前活著,或許我們會更加謙卑地面對世間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付煩惱與困惑的捷徑一一使問題消失

    觀念史家Isaiah Berlin  在〈二十世紀的政治理念 〉一文中,談及人類掩蓋問題本質的企圖,雖然自古皆有;但 二十世紀在使用人為方法消除懷疑並貶抑令人不安的問題時,和過去有兩大差別。 第一,比起虛偽地自稱解決問題的反動派和浪漫主義者, 二十世紀人類則傾向犬儒和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