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在裂解與整合之間(一)




在本世紀初,西方尊崇多元社會與多元價值的所謂文明國家開始出現傾向本位主義的言論。The Upside of Down一書的作者托馬斯·荷馬-迪克森(Thomas Homer-Dixon)曾說,無論在美國、英國還是其他地方,人們越是感到不滿和害怕,就會越傾向於堅持自己的團體認同——不論是宗教,種族還是民族。


例如2011年2月5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就曾說:
英國必須放棄失敗的文化多元主義,取而代之的是堅決捍衛自由的西方價值觀。
這無疑宣示國家多元文化已死亡,同時也說明西方文化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但試問西方自由的價值真正主要內涵是甚麼?自由有沒有獨立的價值?自由與平等何者才是根本的價值?歧視穆斯林移民的文化導致恐攻不斷的法國是如何看待作為國家格言的自由、平等、博愛(法语: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事隔多年,當美國選出川普作為領導人那一刻起,多元價值的理想終於正式宣告幻滅。

 在總統選舉中,川普的出線正象徵一個複合性悲劇的展開。主導世界的美國文明無法控制自身發展的速度,一連串的意外讓它開始感到恐懼。高呼
「美國第一」正是自我壯膽的猥瑣心態。這時候的美國人需要的是囂張、獨裁的領導者來消滅異己,讓美國再次偉大。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Wholeness and Totality":A Psychiatric Contribution"一文中,對整體性(entireness)下了一個頗具說服力的定義。他認為整體性有兩種不同類型:
「一是完整性(wholeness),二是全體性(totality)完整性似乎暗指將諸部分,甚至非常分歧的部分,整合成豐富的集合體。作為一種形體(gestalt)而言,完整性特別強調在一個整體裡面,功能分歧和界線流動的諸部分之間的一種健全、合理、有機體式而逐步展開的相互性。反之,全體性則是強調形體具有一種絕對領域。而在對整體輪廓作某種專斷式的描繪後,屬於其內的便不屬於其外,而屬於其外的便不能被容忍而存在於其內。它既絕對地包含一切又完全地排除異己。......當人類由於意外或發展的改變失去一種基本的完整性,便會求助於所謂的全體主義(totalism)來重構自身和所處世界」(Totalitarianism, ed. carl J. Friedrich (New York,1964),p.161)。


2017年英國大選中,英國共產黨以及工會主義及社會主義同盟這兩大極左組織在4月下旬公開表示,在68的大選中全力支持科爾賓領導的工黨組建左翼政府。

工黨影子財相的麥克奈爾除了推薦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還曾在201511月的一次議會辯論中,拿出《毛主席語錄》紅寶書,批駁執政保守黨的經濟貿易政策。這景象彷彿「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

  
看來為了終結人的異化而鼓吹共產主義的馬克思,在英國仍有死忠的支持者;他們似乎無視於上世紀實踐其學說的政權都曾掀起一片腥風血雨。

西方布爾喬亞社會出現後所帶來的碎化(fragmentation)和原子化(atomization),是否已經有反撲的勢力?且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付煩惱與困惑的捷徑一一使問題消失

    觀念史家Isaiah Berlin  在〈二十世紀的政治理念 〉一文中,談及人類掩蓋問題本質的企圖,雖然自古皆有;但 二十世紀在使用人為方法消除懷疑並貶抑令人不安的問題時,和過去有兩大差別。 第一,比起虛偽地自稱解決問題的反動派和浪漫主義者, 二十世紀人類則傾向犬儒和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