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第五章
每當天災地變之後,總會出現怨天尤人的言論。怨天者,最常見的論調就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尤人者則一定控訴相關單位和人員的失職,然後就是一波波加強防災的口水。試問老子思想裡出現怨天的言論豈不荒謬?!而尤人的論調裡為何總是不會包括自己?!
清代魏源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解釋為:老子知己道不行,憫世亂之不救,而思遺世隱處,獨善其身之言也。並將第一句註曰:"悲哉!天地有時而不仁乎,乃視萬物如土苴而聽其生死也"。或許就是從這之後,這句話就被誤用至今。而誤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以人類為中心去看待天災地變,故認為天地殘忍,無所顧惜。
從注疏傳統來看,注老的權威是晉朝王弼,在此不妨先看他對此名句的解釋: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若再以老解老的話,可以取《道德經》三十八章來對照: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由此可見,將"不仁"作負面解,顯然有違老子原意。最後,再從同為道家宗師的莊子處找找證據,《莊子.齊物論》裡正好有關於"不仁"的討論: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郭象注曰:無愛而自存也;張默生解釋為:此不仁之仁,指差等的愛),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接著藉王倪之口說出:"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
反覆印證之後,可見將"不仁"解釋為不仁慈是完全錯誤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