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不唱台語歌的五月天已失去天團光環?

有人發表了一篇文章酒店廣告都比天團MV有價值!敢問五月天是否保持過自己的夢想?。作者質疑五月天已經沒有夢想的論據是「早就與市場妥協了,從早就放棄的台語歌就知道這件事情了」。

五月天是甚麼東西我不清楚。但只因為不唱台語歌就被視為向市場妥協恐怕太過台灣本位了。在此,作者也恐怕得重新定義一下何謂市場?難道說唱台語歌才算是堅持夢想不向市場妥協?難怪伍佰受到所謂台灣人的追捧。

是因為自卑,所以要卯盡全力證明台灣文化的優越性?

邁向滅亡的最後一哩路

不知道台灣社會還有幾個人會看聯合報這種八股評論,但此文將事件的影響拉高到領導危機,算是還頗有見地。可惜一切都無可救藥了。

自從兩顆子彈之後,「」就成了台灣的正面價值。解嚴後的台灣努力地解構了一切看不順眼的體系和價值,但因為只知抓住空洞的自由民主,到頭來失序就成了宿命。

詐騙橫行為何束手無策呢?

剽竊和抄襲之風源於利益競逐,而學術界在一切有形和無形的都可以商品化的潮流下,如何抵擋誘惑呢?




【重磅快評】5400萬換楊泮池脫身 蔡政府反深陷泥淖
2017-03-30 15:08聯合報 主筆室


台大論文造假案審議結果,台大教授郭明良遭停權十年,追回研究主持費154萬元;教育部則撤銷郭明良學術獎資格,並扣減台大補助費5400萬元;台大校長楊泮池一如外界預期,全身而退。

幾個月來迭遭校內外質疑的楊泮池,日前已經哽咽聲明不再續任校長。審議結果公布後,台大校方也表示楊泮池受了很多委屈,調查結果總算還他清白。
楊泮池在意的,是他個人沒有參與造假,並未違反學術倫理,自認頗受委屈。
但外界關切的,除了有沒有學術造假外,還在意共同作者以及學術行政首長的責任等問題;至於對學術倫理的調查,則要求程序客觀公正與利益迴避。
調查結果指楊泮池對一篇論文參與一段時間,卻未能發現偽造數據和操縱呈現結果;對另一篇論文則以第二作者兼具學術行政領導者角色,有應注意而未注意的責任。
教育部說得遮掩含蓄:楊泮池列名共同作者的排序是否適當,請台大釐清,至於楊泮池作為共同作者的相應責任,請台大檢討。
外界質疑楊泮池列名共同作者「有福同享,有難不當」,教育部也強調列名作者應「榮辱與共」。不能否認的是,教育部破紀錄扣減的5400萬元補助費,正是要由台大師生犧牲教學與研究權益來共同承擔的。
無論如何,對台大而言,除須嚴謹重建學術的倫理與責任外,還要審慎選出具有學術前瞻、能孚眾望的新校長。
對蔡政府而言,也不能只由科技部和教育部聯手端出個「楊泮池沒事,重罰台大了事」的結果。
尤其,楊泮池案的背後,蔡政府更該嚴肅面對南台科大講座教授蘇益仁的警語:學術界的領導危機,其實也反映出政府的危機。
蘇益仁指出,從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因案去職,到楊泮池下台,加上國衛院院長懸缺,台灣學術高層已經陷入領導真空的危機;而缺乏堅強的學術建言與科技顧問,將危及總統的決策基礎。
針對學術倫理風波,民進黨在野對於前教長蔣偉寧案,以及在朝對於楊泮池案,雙重標準已經飽受質疑。
但顯然的,楊案在學術倫理與責任之外,更值得關切之處,其實已非是否刻意護航的問題,而在台灣學術領導真空,以及學術領導危機所反映的政府危機。
哽咽之後,楊泮池脫身了,但台大的責任未了,蔡政府的危機更深。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慘!「滾動式實驗精神」的世代發威了

等了數日,終於看到有識之士對「滾動式實驗精神」提出批判。(觀點投書:「滾動式實驗精神」,是拿人民作實驗 ).而把網路當成戰場的唐鳳也立刻回應:
我在原文所指的是「金融創新實驗條例草案」的精神是明文規定民間先行實驗,政府是「輔導」而非「指導」的角色,與核四的由上而下決策,實有差別。
 言下之意是媒體斷章取義.但根據唐鳳在「公民沙龍」的談話紀錄,當王文華問:
我們重複講「開放、協作」,可以加「開放、協作及試作」,是一個有機的過程,而不會像政府的政策訂了之後就通行萬年,而是可以藉由不斷討論來修補。目前政府的法令已經有這樣的彈性嗎?
唐鳳語氣肯定地回答:
是這樣沒有錯。但是,這樣協作試作的過程,看起來會很像髮夾彎(笑)。這跟林全老師講的一樣,要登到高山的山頂,不開髮夾彎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由下而上的政策形成,一定會有髮夾彎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有機的。如果大家還會說這樣是髮夾彎,代表對於政府還有威權式、列寧式政黨領導國家的想像,才會覺得好像政府由上而下,大家只能做政府要做的,其他都不能做;可是我們從解嚴算起來的話,離開這一個狀況已經三十年了,當然威權的幽靈可能還在許多朋友的心裡。

這種回答根本罔顧事實.目前根本沒有由下而上的政策形成機制.更何況大家罵髮夾彎的政策都是政府說了算,完全沒有事先聽取民意.

舉例來說: 放寬農藥殘留以及使用範圍的決策過程是如何形成的?就因為是農藥商提出申請?預告程序是否刻意剝奪民眾陳述意見之機會?為何專家會議建議開放之後四小時,食藥署又宣布「延緩實施」?有人出面正式給個說法?這種政策急轉彎是正常的施政方式?


唐鳳只會學民進黨放煙幕彈來呼攏那些數位迷,以為資訊公開就能更民主.等著吧!


其實,資訊沒整合恐怕才是目前大多數人還可以苟活的原因.日前家中某部電腦遭到勒索病毒攻擊,電腦公司工程師認為只有系統重灌一途,甚至還說即使重灌也不見得能解決.我心想病毒威脅的項目除了信用卡有點麻煩外,其他甚麼狗屁臉書誰在乎呢!於是決定關機後一小時,再重新開機.準備長期抗戰.只要我不完全依賴電腦,就有自信不受威脅.


在氣候巨變的今天,迷戀科技文明的人類依然不願面對一切歸零之後的洪荒世界.

P.S. 行政院長林全在2016/08/18 表示,106年度預算雖然已經編列,但不論是國營事業、非營業基金,只要對經濟成長有幫助,都可以隨時檢討、隨時納入,滾動式進行。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真的沒有人敢把太陽花學運視為一場笑話?



時隔三年,好不容易有太陽花重要參與者願意正視運動的本質.根據中央廣播電臺報導:社民黨政策部專員魏揚表示,民進黨必須仔細檢視社會對監督條例的相關訴求,並列為立法意見,否則「318運動」不僅是一場空,對台灣民主運動來說,也是一場笑話。


但卑微的媒體卻只敢小心翼翼地說:
三一八學運,確實成為政黨三輪替的觸媒,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生態;確實擋下了兩岸服貿協議,看來,也擋下了其他協議;沒有人敢把太陽花學運視為一場笑話,但到底是歷史轉折過程中的亮點?還是反挫的拐點?總有時間可堪檢驗。:(

其實,只要看看柯建銘霸氣地回應經民連等民團「三一八學運已經走到盡頭了,看看活動多少人就知道」就知道民進黨多麼瞧不起學運.


這代表當年學運的聲勢是刻意製造的.只要對共產黨崛起的經過稍有了解的人就看得出來,那種種充滿機心的巧合和精心營造的氣氛.


當年是甚麼樣的人會上共產黨的當呢?沒有能力獨自實現夢想以及突破現狀,需要仰賴強而有力的團體來帶領者.同樣地,甚麼樣的人會上民進黨的當呢?太陽花那群領頭羊就是最佳代表.


柯建銘為何敢如此笑話學運?范雲的社民黨為何只能在立法院外面卑微的呼籲?沒有民進黨的行動力,你們永遠只是狗吠火車般的徒勞無功.當然,我也可以合理的懷疑你們只是出來表演一下,免得選民忘了還有社民黨的存在.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從心態史角度看「我是『不是我的我』」的實踐


李登輝:修憲這個議題可能會有人反對。反對者應該是站在個人的立場思考,這是不對的。因為政治事務最重要的是抱持「我是不是我的我」、「我是誰?我究竟是誰?」、「我就是不是我的我」的信念。日本目前的困境得進一步深入探究,而其解決方法,我想就是以具有日本特色的哲學以及西田哲學作為基礎的思考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場所論理」。總之,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重新思考問題,形成輿論,引導民眾。
      
                          ── ──節錄自《李登輝的實踐哲學》中文版第四章



設若日本西田幾多郎哲學的現代意義是一種自我對「他者」的開放,那麼這個流動的自我(「我是不是我的我』」會演繹出甚麼模樣?

是一種「超克」(既超越又克服)自我的存在?或者是一個中空自己而善讀空氣者,就如同老一輩台灣人對日本人的印象── ──有禮無體?更或者是因為缺乏歷史感而出賣自己的記憶,就如同小說人物「掟上今日子」般?誠如陳永峰所言:
法國思想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1986年出版的《美國》一書當中說:「美國避開起源的問題;它不灌輸起源或傳說的真實性;它沒有過去,也沒有建國的真理。因為對其原始的時間積累一無所知,所以它活在永恆的現在。美國沒有認同問題。將來,權力將屬於那些沒有起源、沒有真實性但卻知道如何充分利用這種狀況的人。看看日本吧,就某種程度而言,它已經比美國更擅長此道,日本正用一種我們難以理解的弔詭,設法將本土與封建主義的權力轉形成離領土和無重力的權力。」布希亞的語法難解,不過倒是點出了日美兩國戰後得以密切結合的精神要素。那就是,日本人和美國人一樣沒有認同問題,同時擅長「跳脫」歷史。

對日本稍具認識的讀者大概都知道,日本人無時無刻專注於閱讀「空間的氣氛」。日本人進入某個「場所」(組織)之後,首先探尋的一定是這個特定「場所」的「空氣」。

相對於康德關於外在於時空的「物自身的觀點,西田創造了一個「絕對自由意志」.它是最終的,也是最先在的。 很不幸地,兩者皆因其本身的「不可知」之特性遂成為誤入歧途和引起誤解的主要根源.以西田為首的京都學派在二戰時為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構作「皇道帝國形上學」就是一大例證.

至於思考西田的「場所」邏輯,不妨從「有必須內存於某處,否則『有』與『無』將無從區別」這句話開始.就西田來說,這是一種對新康德學派認識論的反省.但何謂「場所」(
Timaeus)?從語源學來看,西田的「場所」乃借用柏拉圖的TimaeusTimaeus begins with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eternal world. The physical one is the world which changes and perishes: therefore it is the object of opinion and unreasoned sensation. The eternal one never changes: therefore it is apprehended by reason,取自維基百科 ).但已超越希臘文原有的空間容納之意.

只不過西田是用自明的態度來使用這個名詞,因此後人對其定義各自解讀也就不得不然了.

最常見的通俗用法就是「由於『場所』是流動不居的,所以此處的我不是彼處的我,彼時的我,更無法是此時的我」.這幾乎將「場所」理解為隨著時空而改變的場域.也很不幸地,李登輝之流的理解似乎正是如此.

近代日本從「脫儒」到「脫亞」活生生就是一種「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在努力成為文明橋樑的同時,「我是『不是我的我』」也成為日本人的人格特質.若非將自我虛空出來,如何讓「他者任意進出呢?

但二戰之後被美國壓制的傳統和主體性卻隨著經濟發展神速漸漸被喚醒.安倍晉三主政後的修憲動作代表了新自主派成為決策主流.此時反對修憲者定會被視為無法「超克」自我者.這也就是李登輝所說的政治事務最重要的是抱持「我就是不是我的我」的信念.

在李登輝這種野心份子眼中,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神聖標誌神風特攻隊都是一群可以「超克」自我者.而這正是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製造視死如歸的假象.而日本人在戰場在職場上的嚴格紀律也是一種壓制自我善讀空氣的表現.只有那些深具被討厭的勇氣者,才可能成為不懼霸凌人格統一的人.

3月13日聯合報社論〈從安倍和朴槿惠看蔡英文的轉型正義〉,文中從動態的政策面分析安倍和朴槿惠的成敗.認為關鍵在於前者以經濟發展為優先並且選擇政治和解.其實這種分析完全忽略兩國國民的特質.

相對於韓國剛烈的民族性,日本人善讀空氣的習性,恐怕才是安倍穩如泰山的原因.至於日本人是如何非理性地嗜讀空氣
?以下即是著名案例:

以二戰末期戰艦「大和號」的沖繩海上特攻為例,這艘當時世界最大、號稱「不沉之艦」的戰列艦,建造花了當年國家預算的百分之四以上。因為缺乏空中護航,當時不少將領私下反對駛往沖繩參戰,但卻受到「為一億國民總特攻之先驅」的「空氣」支配而最終前往,結果在鹿兒島至沖繩的途中遭到300架美機的集中攻擊而沉沒,3000官兵沉入海底。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nxKkBJ.html

最可怕的是,空氣只會改變,卻不會消失。寫《何為日本人》和《「空気」の研究
》的山本七平
認為一種「空氣」會由於「水を差す」(潑冷水)而改變,但只是被另一種支配性的新「空氣」所代替,改變的只是「空氣」的內容及其外在口號,而由「空氣」支配的集團或者社會構造卻無法改變。
他舉例戰時的第一學期宣講軍國主義「大和魂」的教師,會在戰後的第二學期改以宣講歐美「民主主義」。如果你問起原因的話,他會告訴你因為戰時和戰後的支配「空氣」改變了,宣教內容就會改變,主題性口號就會從「鬼畜美英」改成「感謝美國」了。
山本悲觀地認為「空氣」支配的構造非但不可改變,而且抵抗的嘗試和努力也會被目為「異端」而受到排斥責罰。他因此還發明了另一個術語:「抗空氣罪」,以說明「空氣」的不可抗拒性。原文網址:
https://read01.com/nxKkBJ.html

例如,頗受歡迎的日劇半澤直樹 王牌銀行員劇情最後以半澤外調結束一切紛擾,正說明了受空氣支配的集團組織對於「異端」的排斥.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重構虛假的集體意識,出賣個人記憶的台灣人

風評:誰是混蛋?一文中,作者先是正面地附和「台獨教父」李登輝「從來不主張台獨」的說法,甚至一面倒地接受他的詭辭認為:
早在二〇〇七年他接受媒體訪問時就直陳,「追求台獨是退步的,而且是危險的做法,因為這種做法不但把台灣降格成未獨立的『國家』,傷害台灣的主體性,也會引起美國、大陸方面很多問題。」,他甚至說,「修憲門檻太高,公投困難重重,民進黨根本在騙人。」去年出版《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他也重彈此調。(主筆室 2017-09-27 07:10)
緊接著又說:
李登輝把他修憲落實的總統直選,做為台灣「脫古改新」的關鍵一步,從此台灣擺脫「一個中國」和「中國法統」的桎梏,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成為兩個個別的存在。 
不過,李登輝大概不會想到,他論述中的另外兩重點,正可能成為「助長統獨對立」的根源之一。其一是,「能夠以台灣之名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其二是「愛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以台灣為優先的人、認同民主台灣價值的人,才符合新時代台灣人的定義,才是今後台灣需要的人。」
於是,作者自認成功地自問自答以下重要課題:台灣脫古(中華民國)改新,為何統獨對立不降反升?

難道作者如此天真地以為,賊忑兮兮的李登輝會不清楚自己的論述埋下「助長統獨對立」的根源?!一個說話反覆無常的人,且動不動就出面指導時政、干預朝局者.媒體主筆怎可不謹慎面對此人說話的時機和動機?!不要忘了,他乃真的以為自己是摩西,所有台灣人的命運,全都他說了算!

一言以蔽之,李登輝的「脫古改新」就像尼采一樣,企圖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用權力意志進行一切價值重估。而此等狂妄之人所帶領的風潮,通常都得讓平庸之輩付出慘痛代價。這雖是無可奈何之事,但馴服地聽從狂人擺弄命運者,實在是窩曩透頂。這也是我從來不認同自己是所謂新時代台灣人的主要原因。

被菲律賓指為毒品源頭的台灣、詐騙橫行的台灣,難道這就是李登輝所說的:
台灣「脫古改新」歷史大業的完成,實現了此種一切價值的價值轉換工程,使台灣得以改頭換面,進入民主社會的新紀元,令人欣慰。
其實關於「脫古改新」此一概念的重點──價值重估──根本就是外強中乾華而不實的狂人宣示。百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根據胡適的說法,不也是一場價值重估運動?結果呢?直到今天,台灣還繼續批鬥文言文妨礙現代化明明連白話文都學不好,只會火星文的年輕人,竟然批評文言文扼殺其創意

說到底,人類是個非常不安分的生物,沒辦法像其他生物安於自然演化。這些搞革命、搞創新、搞發明的念頭讓和「古」沾邊的都變成「無價值的存在」。問題是,新科技人終究也只能「蜷曲」在完全失去平衡態的自然環境裡,疲於奔命地大搞發明來挽救生存三要素而已。西方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現代化才不過短短二百多年,已經把地球搞得無法喘息。

試問古人與今人誰高明?!你李XX憑甚麼「脫古改新」?!





對付煩惱與困惑的捷徑一一使問題消失

    觀念史家Isaiah Berlin  在〈二十世紀的政治理念 〉一文中,談及人類掩蓋問題本質的企圖,雖然自古皆有;但 二十世紀在使用人為方法消除懷疑並貶抑令人不安的問題時,和過去有兩大差別。 第一,比起虛偽地自稱解決問題的反動派和浪漫主義者, 二十世紀人類則傾向犬儒和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