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人性,在彩陶與黑陶之間顫慄--挑戰線性時間觀(二)



相較於印象派,水墨技巧對於時間的呈現的確處於相對的劣勢。但無庸置疑地,這也正是水墨精神所在——體现輪迴與重復的时间观,甚至可以視為是一種現代現象學的時間觀念——將作為客观實在的過去加以「懸置」(epochē)、存而不論。而「無時間」這個概念則是通向解答"時間何以可能"這個問題的必然途徑。

漢語形容時間極其短暫的語彙「倏忽」原作「儵忽」,乃源於«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在此先解「儵」這個字,«說文解字»:「儵」青黑繒縫(亦作發)白色也。从黑攸聲。乃快速、急速之意,見«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儵而來兮忽而逝」。了解此字的基本意義之後,再推演其隱喻將可拉出一種莊子特有的時空觀。

「儵」(南)「忽」(北)所隱喻的既是時間也是空間。區隔為南北「儵」與「忽」時常相遇於無區隔性的「渾沌」(意味非時間性和非主體性)之處。剛開始「儵忽」還安處於混沌之境,然而一旦他們開始具備主體意識後,便反客為主改造混沌,並美其名為報恩德。這個隱喻對拼命追逐主體性的現代人類是一種諷刺,同時也是警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評價文化優劣的基準何在?

近日細觀《觀察者 》連續刊出的數篇文章,可謂概括出儒家思想在現今中國社會的風評。 儒家思想为中国近代落后背了黑锅   东方大国没有创造力是不是因为独尊儒术? 儒之大者:儒家究竟要做什么 上列首篇文章引戰,道出一個關鍵性問題: 儒家阻碍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这些观点真的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