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滿街都是鬼,誰要當人?



孫慶餘在「貪婪世代」的貪婪老人2017年04月03日 風傳媒) 一文中,將目前反年金改革的軍公教一律視為「黨國順民」,是自私自利的「海綿世代」。這種說法和林育卉發言的出發點其實是一致的.所差的只是後者喜歡用粗鄙不堪的文字而已。


上報刻意在今天寫出一篇社評夾帶恨意的政治文化想必對仇恨言論持續加溫也看不下去了。只是上報在報導林育卉相關新聞時,刻意假裝中立。但卻同時把網友支持林育卉的言論加碼找出一併宣揚:有網友認為,雖然用字有些不妥,但她說得很對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於紐倫堡召開國際軍事法庭。精神病學家道格拉斯.凱利與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吉爾伯特受命探索納粹首領的內心世界,試圖了解他們下令殘殺六百萬名無辜猶太民眾的原因。兩人都應用了當時屬尖端技術、可評估受測者精神狀態的羅夏克墨跡測驗。但對因何犯下惡行的解釋卻極端迥異:後者是「大腦天生異常」,前者是「受到環境驅使」。


基本上,我不同意前者的論調,因為這樣一來無法解釋製造環境氛圍的真正力量為何。終究所有的屠殺都是有帶頭的始作俑者。就像日本人善讀空氣,但追根究底還是得有人來決定「空氣」。


設若檢視「恨意」的各種樣貌,台灣在創意方面可謂獨樹一幟。像林育卉之流就是被豢養的職業性「恨意」製造者。他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分化原本不分彼此的一群人,讓他們互相仇視、憎惡。




社評:夾帶恨意的政治文化




自美國人選出川普為總統後,有關「恨意言論」的探究不絕於耳,根據當地監督仇恨團體「南方貧窮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掌握的資訊,去年選後那段時間,向其舉報帶有恨意的言論或表述,便超過了300多起,有數百件傳達恨意及破壞論的演講,亦在各地發生。包括一所中學的學生餐廳裡,少不更事的學生們居然也起鬨高喊「Build Wall!」(呼應川普要在美墨邊境築牆管控墨西哥移民入境。) 兩個月前,被稱為川普頭號粉絲,而自封為「網路世界裡超級惡棍」的雅諾波魯斯(Milo Yiannopoulos),因為受邀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演講,引起軒然大波,有非常多學生反對他的蒞臨,理由無非他是個極端保守主義的作家,不僅厭女,還有種族歧視。出面力挺他的,正是川普本人,甚至還以元首之尊,威脅取消柏克萊分校的聯邦補助,當作對這所學校修理自己粉絲的懲罰。一場牽動世界局勢變化的選舉,在美國自己境內所滋長出的則是滿腔的憤慨與激情,且一時間恐怕很難消退。 「恨意言論」當然不是美國僅有,歐洲右翼的論調有時也讓人瞠目結舌,至於台灣內部長期夾雜著「恨意」的政治文化,較之美國、歐洲,儘管內容不盡相同,潛藏的情緒波動倒也不遑多讓。22年前,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曾和新黨喝所謂的「大和解咖啡」,但彼此未必是要真正解決根本問題,當然不得要領。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後,台灣社會依舊充斥著對立和對抗,且從省籍、族群、國家認同及至階級、性別平權、司法改革皆無役不與。更麻煩的是,深植於自我內在那般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政治意識,縱然具有高尚情操,但交相指責批判的方式和用詞,卻沒有因為社會的演進,建立起一套基本的道德規則。 尤有甚者,網路世界雖然拉平了各方發言者的位階,卻也讓原本理當被期許具備某種高度的意見領袖,無以自拔地陷入在「同溫層」取暖的氛圍中,結果就是讓自己成了受到庸眾羊群指揮的一頭狼。 我們受惠於自由的風氣,對於各式意見、主張早習慣可以暢所欲言,但對於共識、談判、辯證的認識,一直相當貧缺,而且總是急切地從某個表象上的立場和言論區別出誰是同志,誰是敵人。「即時臉書反駁」的刺激快感,大為縮短了我們對議題反應的醞釀過程,許多不待沉澱、冷靜,或說未經大腦思考的言論,遂在沒有退路下脫口而出,而當中內容所及,其實又經常不吻合自己以為的修持和教養。至於特別經過設計的惡意嘲諷網路攻訐,就更沒水準了。 但即便那一類已然風格化的粗鄙屢遭撻伐,偏偏永遠另有支持的力量,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在無數次刺激、戳傷、譏諷的淺白辱罵下,連幽默的空間都被壓擠到只剩方寸之地,藍綠政客、選民雙方豈止存有裂痕,那幾乎已成一道誰也跨越不到對方領域的峽谷。 政治遊戲錯綜複雜,不變的道理,就是被無知所引誘出的無知之舉,將更加顯得無知。正常的民主社會氛圍,必然是不否定觀點殊異的意識形態存在,卻又不任由這些意識形態予取予求。台灣帶著恨意的政治文化由來已久,它早使得我們的社會自我禁錮在僵滯不前的困境中,並且稀釋掉一個行走在現代化社會軌道上該有的常態對話,讓本該透過有意義辯證而得的解決方式,徒然成了淺碟的二元對壘。最可怕的副作用還在於,它讓我們誤判這是民主自由實驗的失敗,然後轉而歌頌威權,美化專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付煩惱與困惑的捷徑一一使問題消失

    觀念史家Isaiah Berlin  在〈二十世紀的政治理念 〉一文中,談及人類掩蓋問題本質的企圖,雖然自古皆有;但 二十世紀在使用人為方法消除懷疑並貶抑令人不安的問題時,和過去有兩大差別。 第一,比起虛偽地自稱解決問題的反動派和浪漫主義者, 二十世紀人類則傾向犬儒和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