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死亡的沉思--超越人文主義(十四)

莫拉克風災之後,時間之矢無端地挪移了八個刻度.此時此刻世界人口時鐘來到7 496 100 500.離人口專家預估的上限已不遠.當然,我一直認為這種估算根本是蠢斃了!因為估算的前提是科技能一一克服人口快速增加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而這是癡人作夢.


范疇在台灣愈來愈像「困境內的舊人類」一文中寫道
 以當下的技術進展速度,現在40歲以下的人活到120歲是可預期的,2017年出生的嬰兒壽命期限延長至200年應該不算大問題。科學界的大膽人士已經預測,2049年出生的嬰兒可望長生不老。......
若稱這是科技帶來的「新階級」,也不為過,但它帶來的新問題會讓今天人類社會的所有大問題看來極其幼稚。例如,今天「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價值」,將何以為繼?所有的社會制度,如就業、保險、遺產繼承(老爸150歲還在當董事長,120歲的兒子怎麼辦);倫理體系如家庭觀念、長幼有序、性別分際還能維持?新的法律問題,如你家的傭人機器人有無「人權」,資本家用來生產的機器人要不要每年繳「人頭稅」?

這個思考方向雖然有遠見,但卻無意義.因為人類必須先克服眼前人口數量已達極限所造成的災難.過不了此難關卻高談科技帶來的「新階級」所面臨的問題,根本捨本逐末.


在人口爆炸的同時,少子化、老化之病也一併發作.這該是人類對自己囂張地活著付出代價了.


 
   
細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評價文化優劣的基準何在?

近日細觀《觀察者 》連續刊出的數篇文章,可謂概括出儒家思想在現今中國社會的風評。 儒家思想为中国近代落后背了黑锅   东方大国没有创造力是不是因为独尊儒术? 儒之大者:儒家究竟要做什么 上列首篇文章引戰,道出一個關鍵性問題: 儒家阻碍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这些观点真的正确吗...